|
信息来源:芜湖新闻网
□记者 承孝安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芜湖市农业农村局持续推进“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全市涉农干部带着政策、揣着真心,深入田间地头与企业车间,以“四不两直”方式走进865家农业经营主体、339户农户家中,将975个诉求清单转化为惠民成绩单,让主题教育的成果化作滋润民心的雨露。
“村里的灌溉渠该清淤了”“合作社想扩种但缺技术”……这些曾让群众犯愁的事,如今有了快速响应的“绿色通道”。专题行动启动之初,市委农办设立入村走访专班,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走访任务,全面梳理全市644个行政村、1200余户新型经营主体的走访名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走进田间地头,在与农户拉家常中摸清实情,各级干部紧随其后,形成“以上率下、全员参与”的走访格局。
走访过程中,干部们既当“观察员”又做“宣传员”,既实地考察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真实面貌,又将惠农政策送到群众身边。通过“面对面解读、手把手指导”,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基层末梢,让经营主体和农户对政策了然于胸。
“没想到这么快就换上了新假肢,现在走路稳当多了!”无为市蜀山镇凤凰山村低保户伍少华的话语里满是感激。此前,磨损严重的旧假肢让他出行困难,无为市残联、蜀山镇政府的走访干部得知后,当天就联系残联和适配专家,3天完成评估取模,一周内新假肢便安装到位。这样的温暖场景,在芜湖处处可见。各级干部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问冷暖,详细了解家庭人口、生产生活、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情况,对脱贫户、低保户等特殊群体,重点询问帮扶政策落实情况。
无城镇黄闸村的钱光秀老人患高血压多年,因腿脚不便迟迟没办慢性病待遇。无为市医保分局协调无为市人民医院、镇卫生院调取患者就诊资料,还安排医护人员上门检测血压血糖,一周内就帮老人办好了手续。镜湖区旗杆村农户张福星反映村里“垃圾桶设置距离远、倒垃圾不便”,方村街道深入沟通核实情况,根据村民居住分布及环卫动线重新规划,新增2个垃圾桶,既方便了村民倾倒垃圾,又未增加环卫工人负担。“现在倾倒垃圾方便多啦”,张福星的笑容里,藏着民生小事的大温暖。
“15万支玉米订单,30万元新增销售额!”盯着电商直播后台的实时数据,鸠江区芦玉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笑得合不拢嘴。此前,合作社的蔬菜丰收却愁销路,为帮助新型经营主体拓宽销售渠道,鸠江区有关部门积极对接网络销售平台,邀请电商公司“上门”开展“产地直连”助农直播,手机镜头里的新鲜玉米,成了网友争抢的“香饽饽”。南陵县则搭起供需桥梁,组织三只松鼠等龙头企业与本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召开供需对接会,有效畅通农产品销售路径。南陵金穗米业的“原香米”入驻芜湖三只松鼠生活馆,仅3天销售量就突破2000袋。
聚焦农业经营主体的痛点堵点,我市整合部门力量,协同联动、高效响应,打出助企“组合拳”。在无为市陡沟镇,小龙虾养殖户们正盼着新市场开工,“以前收虾的贩子压价,现在政府要建年交易量4万吨的市场,咱养殖户的腰杆也能挺直了!”养殖户们盘算着,市场建成后收入能增加20%。繁昌县荻港老许香菜有限责任公司卡在防腐保鲜技术瓶颈,区农业农村局会同荻港镇牵线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校企合作有望让“老味道”实现新突破。安徽洋滩河文旅公司的水上乐园曾因客流少犯愁,湾沚区干部带着新媒体团队上门,35条“夏日清凉”主题视频在抖音、视频号上火了,180万次的浏览量让乐园热闹起来,暑期客流量环比增长15%。
针对经营主体反映集中的农业保险门槛高问题,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财政部门密集出台《芜湖市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将特色农业保险品种扩至26个,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180万亩承保面积织就风险“防护网”,16.24亿元风险保障让农户敢投入、愿发展。
这背后,是一套严格的“闭环管理”机制在运转:收集问题建台账,明确责任人和时限,实施“销号管理”机制,每解决一个问题即进行验收和销号,形成“收集—交办—督办—反馈”的工作闭环。截至目前,975个问题已成功办结,还带动解决了一批共性问题。正如治理农业保险难题那样,我市正以解决“一件事”推动解决“一类事”,让“访企入村”的实效持续延伸。
从田间地头的民生诉求,到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我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民需。这场跨越夏秋的专题行动,是一次作风改进的实践,既回应了群众的即时诉求,也夯实了长效服务的基础,让每一份诉求都有回响,每一份期待都不落空,在江城大地上书写出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
|
人民陪审员,网络媒体人,爱心公益人,摄影家协会会员,新闻撰稿人,网评员,资深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