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芜湖新闻网
航拍220千伏环湖变电站 黄辰 摄
本报讯(记者 齐雯雯 通讯员 何煜 蔡晶 黄辰)5月23日,安徽省首座220千伏“景电融合”生态智能变电站——220千伏环湖变电站在芜湖经开区顺利建成投运,标志着芜湖市在打造“六个之城”、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电力智能装备制造应用方面,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近年来,芜湖市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统筹“生态、民生、基建”三级效益框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构建生态宜居城市,为此,芜湖市设立了长江天门山段凤鸣湖流域生态治理项目,编制了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湖”区域规划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并将“三湖”高压电网改建工程作为其中核心项目之一。
作为2025年芜湖市政重点工程之一,“三湖”高压电网改建工程主要内容是配合沿凤鸣湖输电线路的全面优化迁改,涉及1座220千伏变电站的新建(220千伏环湖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的降压改造和31回高压线路迁改。
纵观“三湖”高压电网改建工程实施过程,三个“新”字始终贯穿其中。
“新”源自工程的整体规划。经开区和芜湖供电公司按照政企共建模式,共计投入资金约7.8亿元。芜湖供电公司在电力迁改首次采用了“电网重构、充分利旧”的思路,即全面调整区域电网结构,充分结合现有电力廊道资源,统筹优化站址,全力压降高压线路迁改数量,仅此一项就为芜湖市节约了近5亿元的投资。
通过该工程,芜湖市将彻底改善城北凤鸣湖区域高压杆线穿湖现状,不仅有效提升了经开区的供电可靠性,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负荷空间,也让出了大面积的湖景、绿地空间和商业用地资源,做到了“赋能发展、让地于民”。
“新”体现在工程的设计建设。标志性建筑——220千伏环湖变电站,首次采用“景电融合、数智环保”理念。220千伏环湖变电站在设计上引入“公园式变电站”思路,将其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融入整个凤鸣湖景区,做到“隐于市、融于市”,不仅是区域重要电源点,还设有电力科普教育中心,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将部分在运变电设备向公众展示,增强广大市民安全用电、绿色用能意识,成为安徽省首座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220千伏变电站。
“在该变电站建设过程中,我们安装了大量智能化电力设备,在建筑用材上,采用了节能通风玻璃、断热铝型材等新型环保材料,不仅有效降低能耗,也大幅度降低变电站设备运行噪声。”变电站施工单位负责人王伟说。
此外,为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人员巧妙设计了建筑结构和配套绿植,让变电站及其周边绿化区域具备雨水吸纳、缓释功能,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能力,发挥“海绵式变电站”作用,为城市内涝防控贡献力量。
“新”落实在配套高压电缆的设计施工。该变电站配套龙山路高压电缆廊道全长约1.1公里,跨越凤鸣湖水域。记者了解到,结合“三湖”治理整体规划,芜湖供电公司与地方水利管理单位“跨界合作”,在全国首创“桥缆一体、隐形穿湖”的设计思路,将电缆廊道布置于龙山路中分带,跨越水域部分隐藏于景观桥中心的面板下方,其220千伏电缆整段施放作业长度在省内也是首屈一指。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涉及大面积电网负荷调整,在220千伏环湖变电站投运期间,芜湖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对整个经开区供电网架进行了全面改接,妥善完成相关电网风险的管控和保电工作,让经开区企业在此期间“全程无感”。
220千伏环湖变电站顺利投运后,芜湖供电公司将全力推动凤鸣湖湖面高压杆线的迁改工作,同步启动220千伏师专变电站的降压改造,整体“三湖”高压电网改建工程力争在2025年底前完成。
|
|
人民陪审员,网络媒体人,爱心公益人,摄影家协会会员,新闻撰稿人,网评员,资深财务